地下管线的“智慧”转身

发布时间:2016-05-08 08:00    阅读量:637

地下管线的“智慧”转身

   

    智慧管网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如何建设?在国家大力推进智慧管廊的今天,这些问题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428-29日,在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2016智慧城市与智慧管网科技创新大会暨智慧管网学组年会上,来自全国的100多位参会代表针对当前地下管线暴露出的问题、技术应用情况等议题,展开一轮头脑风暴。“在管线中推广应用新兴技术,就是要实现对管线运行状态的早知道、早处理,提升管线的运营管理水平。”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学组办公室主任李均华如是说。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关注程度不够,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需求,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块“短板”。“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有些城市的地下管线存在了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年代久远,不少管道超期服役或者腐蚀‘带病’运行、应急防灾能力薄弱……这些问题频遭诟病。地下管道急需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设施的感知能力以及安全运行、应急能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胜雷在会上谈及当前地下管线的问题时说道。

    与此同时,我国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线信息系统、加大地下管线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提升地下管线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智慧”在地下管线的建设、运维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既然管线的智慧化水平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那么“智慧”应当如何落地?会上,来自企业界的参会代表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正元地理信息公司总工程师李学军表示,智慧管网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形成以基本信息实时准确、运行状况动态可视、日常管理智能精准、应急处理安全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所谓“智慧”,应该是在管线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运行状态的可知、可控。这个过程需要数据支撑。因此,当前应对基础信息数据、专题信息数据以及其他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并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为下一步的应急预警等打下基础。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永耀对此观点十分认同。他表示:“数据是‘智慧’的核心。技术人员在收集大量的数据之后,可对地下管线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为后期的决策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当前智慧型管廊在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方面有各自的需求,智慧管廊解决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分别从系统集成、运行监控、联动策略、运维管理、智慧决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用最合理的产品和技术架构满足城市管廊的管理需求。比如智慧管廊建设的第一阶段,搭建站级控制中心,对管廊附属工程子系统,如环境监控、网络、安防、身份识别等进行集成和控制。在第二阶段,实现城市集中控制。用大型监控软件平台搭建管廊控制中心,将城市管廊纳入到统一管控平台,对城市下属的所有管廊设施进行统一监控,降低系统维护费用及人工费用。在第三阶段,搭建综合运维管理中心。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开发相应的业务系统,如维护养护、人员排班、巡检等管理系统,为高效精准运维提供信息化支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304所产业发展处李同宇认为,在智慧管网平台建设之中,应面向排水、燃气等管线及设施,建立地理信息库、隐患数据库、安全预警与健康管理数据库、综合规划数据库,形成地下管线“一张图”应用;建设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智能监控中心、集中式云数据中心和行业管线运营管理系统为一体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应用;建立完备的标准规划体系和规章,形成管线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智慧管网以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安全管理为主线,实现地下管线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信息共享全面化,构筑安全坚强的城市地下“生命线”。

    除了探讨智慧管线的建设内容之外,来自超图、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单位的与会代表还针对GIS技术平台服务模式、地下管线的标准建设等话题展开论坛,积极为智慧网线的建设献计献策。(金真)

                                                   (20160504日《中国建设报网》)